<address id="ltvjh"></address><form id="ltvjh"><th id="ltvjh"><th id="ltvjh"></th></th></form>
    <noframes id="ltvjh">

        <noframes id="ltvjh">
        <noframes id="ltvjh">

        基礎夯實高樓直——2014年地質調查大事盤點

        發布時間:2015/1/8 17:03:39 點擊數:

        為做好地質調查成果的公眾化推廣與宣傳,從2011年開始,《中國礦業報》特別開設“地質調查”專版,力求搭建起公益性地質工作與地勘單位、礦業企業溝通交流的平臺,以此更好地推進地質礦產調查成果轉化為資源保障能力。

        2014年是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第二階段實施的開局之年,中國地調局及其所屬單位在這一年中繼往開來,在系統總結前一階段已經取得的豐碩成果的同時也取得了新的成績。今日本版對2014年我國地質調查領域的重要新聞進行了盤點,敬請讀者垂注。

        我國建立海域“可燃冰”基礎理論

        事件:2014年年初,由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等牽頭實施的“973計劃”項目“南海天然氣水合物富集規律與開采基礎研究”通過科技部驗收。該項目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和創新性認識,首次建立起我國南海天然氣水合物基礎研究系統理論。具體包括:提出了滲漏型天然氣水合物重要概念,揭示了南海北部天然氣水合物富集規律,首次提出天然氣水合物成核機制的籠子吸附假說,建立了南海北部天然氣水合物的綜合識別方法,開展了南海北部天然氣水合物開采基礎理論研究。

        點評:海洋資源能源的有效合理勘探開發,是全球眾多國家正在攻關的科技難題。該項目的實施提升了我國天然氣水合物基礎研究的能力,也為我國勘探開發海域“可燃冰”資源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我國發現最大單個單層整裝氣藏

        事件:1月,四川安岳氣田磨溪區塊特大整裝氣藏新增天然氣探明儲量通過國土資源部評審。根據報告,該區塊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4363億立方米,其中新增探明技術可采儲量3054億立方米,為我國目前發現的最大的單個、單層整裝氣藏。

        點評:安岳氣田磨溪區塊特大整裝氣藏揭開了我國下古生界-震旦系油氣勘探開發的序幕,對我國能源結構的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我國首次開展三沙海洋地調

        事件:2月,為配合國家的三沙建市相關工作,中國地調局廣海局決定2014年首次開展三沙幅125萬海洋區域地質調查。

        點評:在行使南海主權的過程中,地質調查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先行工作。海洋地質調查工作任重道遠,提高海洋基礎地質調查程度、加快海洋基礎地質調查步伐,應是我國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地調工作關注的重點。

        我國重點地區巖溶塌陷呈影響擴大趨勢

        事件:中國地調局地科院巖溶所針對我國巖溶塌陷發育分布現狀和趨勢分析的研究結果顯示,目前,我國塌陷坑總數超過4萬個,巖溶塌陷集中分布在西南、華南、華中和華北地區,高危險區面積約60萬平方千米。從全國發生的巖溶塌陷特點看,近年來巖溶塌陷有數量增多、影響擴大的趨勢。

        點評:目前我國巖溶塌陷調查、防治仍然缺乏相關技術規范,而且調查信息系統和野外數據采集系統也還不夠完善。只有不斷摸清家底、把握規律,開展巖溶塌陷監測技術、巖溶塌陷隱患早期識別技術和塌陷形成演化機理研究,才能防患災害于未然。

        2014年全國地調工作會議召開

        事件:3月18日,2014年全國地質調查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傳達了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在地質科技工作者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國土資源部部長、黨組書記姜大明,國土資源部黨組成員、副部長汪民出席會議并作重要講話。部、局領導充分肯定了近幾年地質調查工作取得的成績,同時深入分析了當前形勢,提出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地質調查工作的總體思路和到2020年調查工作的主要目標,對本年工作進行了部署。

        點評:一年一度的地調工作會議是全國地調系統對過去一年地調工作的集中總結,也是各相關單位了解未來地調工作總體部署規劃的良機。如果說地調工作是一場大戰役,那么每年的地調工作會議就是每場戰斗前的動員會和誓師會。

        我國首次使用中深鉆在大洋硫化物區鉆探作業

        事件:3月,中國大洋第30航次第三航段按計劃完成西南印度洋洋中脊多金屬硫化物勘探區中深鉆調查任務,任務首次使用中深鉆在硫化物區鉆探作業,并取得硫化物合同區地表下的樣品。

        點評:本次勘探對我國研究硫化物分布及其與圍巖的關系、碳酸鹽成因等具有重要意義,取得的樣品也可為將來的海底硫化物勘探做技術儲備。在探索海底的過程中,每一個“第一次”都是一個里程碑。

        《勘查中國——環境和資源》?蚴澜缯故疚覈厍蚧瘜W勘查成果

        事件:4月,地球化學勘查領域國際著名刊物《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地球化學勘查》)集成出版《勘查中國——環境和資源》?,以環境土地質量評估和礦產資源勘查為主題,優選21篇論文向世界集中展示了我國在地球化學勘查領域的最新成果。

        點評:我國的地球化學勘查工作始于20世紀50年代,在礦產勘查和環境評估等方面取得了許多舉世矚目的成就。國際著名刊物系統報道我國在該領域的最新進展,將進一步鞏固我國在該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顯著提升我國在領域內的國際影響力。

        我國獲國際海底富鈷結殼礦區勘探合同

        事件:4月29日,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與國際海底管理局在京正式簽訂國際海底富鈷結殼礦區勘探合同,標志著中國在西太平洋海底獲得的面積3000平方千米的富鈷結殼礦區已經完成所有法律程序。

        點評:富鈷結殼對于很多人來說尚是一種陌生的事物,但這種出產自海洋的礦產具有巨大的潛在經濟價值,其存在的環境也對人類認識海洋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本次簽訂勘探合同,我國不僅僅是在履行國際義務,更為重要的是,最后留下的1000平方千米享有優先開采權的礦區很可能將成為我國叩開海洋資源大門的鑰匙。

        中國地調局推進地質信息共享服務

        事件:5月,中國地質調查局正式出臺《關于加快推進地質信息共享服務的指導意見》,提出構建地質信息服務體系、完善地質信息服務產品體系、建設國家地質基礎數據庫和地質信息服務平臺四項主要任務,并對局屬各單位和機關各部室提出了具體要求。

        點評:地質資料是地質工作形成的重要基礎信息資源,具有可被重復開發利用、能夠長期提供服務的重要功能。長期以來我國形成了海量的地質資料信息,逐步實現地質資料集群化、產業化和共享,可以充分發揮這些珍貴資料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

        松遼外圍新區油氣資源調查獲得新發現

        事件:5月,由中國地質調查局油氣資源調查中心承擔設計、沈陽地質礦產研究所參與設計的“突參1井”在松遼西部外圍——突泉盆地侏羅系獲得石油新發現,并順利取到含油巖芯。

        點評:“突參1井”是我國在松遼西部外圍新區針對上古生界-中生界部署實施的第一口油氣調查參數井,本次重大發現開辟了松遼西部外圍油氣調查的新領域,將為該區下一步油氣勘探提供重要地質依據,具有重要的勘探導向意義。

        中國重要礦產礦山數據庫建成

        事件:由中國地調局鄭州綜合所依靠地質調查項目成果建立的中國重要礦產礦山數據庫5月在鄭州揭牌,包括了煤炭、石油、天然氣、鐵、錳、銅、鉛、鋅、鋁土礦、鎳、鎢、錫、銻、鉬、稀土、金、磷、硫鐵礦、鉀鹽、石墨、高鋁礬土和螢石等礦產的16061個重要礦產礦山的數據庫,內容涵蓋礦山企業基本信息、礦山儲量情況、礦山開采技術條件、采礦情況、選礦基本情況、共伴生礦利用情況、尾礦廢石等處置及利用情況、礦山經濟指標、難選冶低品位資源開發利用情況和新技術新工藝情況等方面礦山生產信息數據。

        點評:中國重要礦產礦山數據庫的建立,填補了涵蓋“三率”指標的重要礦山數據服務的空白,將為合理評價礦山開發利用水平高低,合理評估礦山開發利用方案合理性提供參考,將為礦業政策研究、礦產資源規劃、礦業形勢分析等提供服務支撐。

        全國鉆孔數據庫平臺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

        事件:從2014年4月至5月,中國地調局實物地質資料中心分別在南京、武漢、成都和福州組織召開了四次“全國重要地質鉆孔數據庫建設2013年度成果檢查驗收工作會議”,來自全國31個。▍^、市)的省級地質資料館和重要地質鉆孔數據庫建設技術支撐單位分批次提交了2013年度本。▍^、市)鉆孔數據庫建設總結報告和鉆孔數據庫階段成果。在2014中國國際礦業大會期間,中國地調局正式開通全國重要地質鉆孔數據庫服務平臺,面向公眾發布95萬個重要地質鉆孔基本信息。

        點評:鉆孔數據庫是地質資料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數據庫的建成,必將為基礎地質工作和找礦突破提供更為強大、科學、準確的信息支撐。

        《歐美地質填圖方法:經驗、試點與建議》出版

        事件:“開展現代地質填圖新技術新方法的研究與示范”項目成果專輯《歐美地質填圖方法:經驗、試點與建議》于6月正式出版發行。該項目以青海省1250000卡巴紐爾多幅為項目試點圖幅,一共開展為期4個月的野外地質填圖工作,針對我國未來地質填圖方法提出了十二方面的建議。

        點評:該書以東昆侖造山帶地質填圖經驗總結為模板,探尋適合我國地質填圖長遠規劃的技術方法,對推進我國地質填圖新技術新方法的運用有重要意義。

        我國首個頁巖氣行業標準實施

        事件:4月17日,國土資源部以公告形式,批準發布了由全國國土資源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審查通過的《頁巖氣資源/儲量計算與評價規范(DZ/0254-2014)》(以下簡稱《規范》),并于6月1日起正式實施。

        點評:該《規范》是我國第一個頁巖氣行業標準,是規范和指導我國頁巖氣勘探開發的重要技術規范,是加快推進我國頁巖氣勘探開發的一項重大舉措!兑幏丁返陌l布實施是我國非常規油氣領域的一件大事,必將對我國頁巖氣資源儲量管理和頁巖氣勘探開發產生重要影響。

        我國完成首次遠海海域深孔地應力測量

        事件:由中國地調局地科院力學所承擔的 “中國重點海域地應力觀測及綜合研究”海洋地質調查項目,于6月圓滿完成了三沙石島西科1A井深孔地應力現場測量。該井位于西沙宣德群島永興島東北部的石島東南側,鉆孔終孔深度1268.07米,其中套管安裝深度1008.48米。本次實驗也是我國遠海海域第一次深孔地應力測量。

        點評:該項目是地質力學研究進軍海洋領域的重要一步,獲取的重點海域地應力的分布特征可為我國重點海域的地球動力學基礎研究以及海洋油氣資源開發提供依據。我國遠海海域第一次深孔地應力測量實驗的成功,也填補了我國南海海域地應力實測數據的空白,為后期的應力場監測提供了參考背景值,獲得的數據對于研究南海的擴張和演化以及海域地球動力學等熱點問題也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地質調查工作部署研討會”召開

        事件:6月30日,中國地質調查局召開了“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地質調查工作部署研討會”。中國地調局副局長李金發要求相關單位緊密圍繞礦產能源之路,造福中亞各國。與會專家就《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地質調查工作部署方案》和地質工作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如何更好地發揮作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西北各。▍^)地礦工作與中央公益性地質工作的聯動等進行了討論。

        點評:“十八大”后,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被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此次會議的召開為公益性地質調查工作更好地服務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指明了方向,有助于在更大視野里發揮地質調查工作的基礎性、先行性作用。

        《中國礦產地質志·江西卷》成果通過評審

        事件:7月9日至10日,中國地調局對《中國礦產地質志》研編試點成果——《中國礦產地質志·江西卷》進行了評審驗收。它的研編成功為《中國礦產地質志》系列成果的研編開了一個好頭,起到示范作用。

        評價:《中國礦產地質志》是一項打基礎、立長遠、具劃時代意義的重大成果,不僅為各級政府管理部門研究編制全省礦產資源規劃提供科學依據,為部署礦產勘查和找礦實踐奠定了基礎,而且豐富了成礦理論和找礦方法,促進了地質科學創新和進步。江西卷的成功研編,值得全國各省認真研究并借鑒經驗。

        中國地調局完善資金及項目管理制度

        事件:7月25日,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鐘自然在中國地調局2014年黨風廉政建設工作視頻會議上表示,將加大違規違紀問題的查處和通報力度,以完善項目管理制度和資金管理制度為重點,對現有制度進行梳理。他代表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承諾,不在項目安排、經費使用等重要活動中以權謀私。

        12月4日,中國地調局召開加強項目和資金管理、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工作專題調研座談會,鐘自然要求下一步工作做到“六個加強、六個確!薄訌婍椖亢唾Y金管理,確保審計不出大問題;加強與國土資源部、財政部的溝通協調,確保2015年地調項目和預算納入二上預算;加強機制改革,確保六年規劃落地;加強地質科技體制改革,確保地質調查與科學研究有機整合;加強領導班子建設,確保建設世界一流地調局的目標不動搖,不偏移;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確保解決資源、環境、災害問題的能力大幅地提高。

        點評:今年,中央對黨風廉政建設提出了新要求,更加重視反腐倡廉體制機制建設。中國地調局也順時而動,在地質調查的規劃部署、組織實施和公益性服務中倡導廉潔從業的價值理念,在工作的方方面面構建“廉政墻”。

        我國計劃2015年實施海域“可燃冰”鉆探工程

        事件:“天然氣水合物作為一種潛在的、未來理想的石油天然氣替代能源,資源前景廣闊!痹7月29日舉行的第八屆國際天然氣水合物大會開幕式上,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王研表示,未來幾年,中國地調局將繼續加強海域和陸域凍土區天然氣水合物資源調查評價,開展水合物成藏理論、探測技術、環境效應和試開采技術等研發,并計劃于2015年在中國海域實施天然氣水合物的鉆探工程。

        點評:中國政府非常重視天然氣水合物的調查和勘探開發工作,自上世紀90年代末便專門設立了有關項目,由中國地調局等單位承擔天然氣水合物的調查勘探工作。目前,我國已經初步形成了一套相對成熟的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綜合調查技術,初步圈定了若干個天然氣水合物資源遠景區,并先后在中國南海北部、祁連山陸域永久凍土區等區域多次鉆探獲得水合物實物樣品。隨著天然氣水合物鉆探工程的實施,我國將在天然氣水合物勘探方面已經取得更多重要進展。

        地調系統第一時間馳援魯甸災區

        事件:云南省昭通市魯甸縣發生6.5級地震后,中國地質調查局于8月4日啟動重大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響應預案,成立了以分管局領導為組長的應急響應工作領導小組,設立應急響應辦公室和前方工作組,協調組織成都地調中心、航遙中心、監測院、水環中心、力學所、巖溶所、工藝所等單位開展搶險救災和地質災害應急調查準備工作,為國土資源部應急響應提供技術支持。

        點評:災難無情人有情。地調系統的工作人員在災區化身與死神爭分奪秒的戰士,用科技與毅力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更為難得的是,在災后重建中,他們投入了大量的人財物力,為美麗魯甸的重新崛起做出了巨大貢獻。

        中國地調局規劃今后六年地調工作

        事件:9月1日至9月5日,中國地質調查局召開了2015~2020年地質礦產調查評價專項規劃工作部署研討會,全面總結地質調查已有工作成果和工作基礎,分析經濟社會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和國土資源中心工作對地質調查工作的需求,并研究提出了今后6年地質調查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工作方案。

        點評:工作計劃基本做到了圍繞國家重大需求和國土資源中心工作,堅持國家公益性地質工作的基本定位,跨部室、跨單位、跨專業、跨技術方法綜合部署,以解決重大問題、滿足重大需求為導向。它為地調工作描繪了美好藍圖,讓地質工作者前進的步伐更加堅定。

        中國地調局在礦業大會上公開一批基礎地質資料

        事件:10月21日下午,在2014中國國際礦業大會上,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布最新的公開版基礎地質資料。中國地調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全國地質資料館館長嚴光生發布了中國基礎地質資料的情況,并開通了全國重要鉆孔數據庫服務平臺。

        點評:公開基礎地質資料有助于更好地服務礦產資源的勘查和開發,更好地改善我國的礦業投資環境。中國地質調查局將公益性地質資料的社會化服務作為其重要職責之一,將最大限度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地質信息的需求,為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地質信息支撐。

        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地學合作研究中心成立

        事件:在10月20日舉行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家地學合作研討會上,國土資源部“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地學合作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該研究中心的重點任務是以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為契機,圍繞上海合作組織宗旨,推動各成員國之間地學領域學術和教育機構開展國際交流,圍繞重點問題進行規劃編制和項目建設。研究中心將凝聚國內外地學領域一流科學家,圍繞重大且廣泛關注的地質、資源、環境問題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研究,促進地球科學理論與技術進步,助力綠色礦業經濟健康發展。

        點評:絲綢之路經濟帶地域遼闊,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礦產資源、能源資源,被稱為“21世紀的戰略能源和資源基地”。依托上海合作組織搭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國際地學合作平臺,將對提升上海合作組織區域地學研究水平,促進各國礦產資源研究對接、礦業經濟發展,深化區域礦業合作等方面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北方海岸帶地質工作方向明確

        事件:10月24日,海岸帶地質工作調研座談會(北方)在天津召開,中國地調局青島所代表中國地調局海岸帶和大陸架地質研究中心匯報了我國海岸帶地質調查工作進展及總體工作部署思路。2015年,我國將選擇海域和陸域調查基礎較好和重大工程建設規劃區域開展海陸綜合地質調查試點工作,完善調查技術方法和規范;在2016年后進行推廣和示范,逐步海陸統籌工作部署和實施的程度。

        點評:我國海岸線北起遼寧鴨綠江口,南至廣西北侖河口,全長超過1.8萬千米。由于海岸帶的宏觀區位優于單一陸地環境和單一海洋環境,因此,這里成為人口稠密、產業云集的經濟發達區。要促進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海岸帶地質調查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基礎工作,相關區域調查也能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環境質量的提高服務。

        全國地熱資源調查評價取得重要進展

        事件:11月9日至11日,首屆中國地熱資源年會在山東省濟南市召開,中國地質調查局地科院水環所在會上公布了全國地熱資源調查評價項目今年取得的重要進展。據悉,全國31個省會城市淺層地溫能調查評價已完成,其開發利用總能量折合標準煤4.67億噸。以淺層地溫能開發利用能效率取35%計算,可節約標準煤1.63億噸,約是我國目前實際能源消耗的10%,是目前建筑物供暖制冷消耗的1.42倍。

        點評:我國目前正處在經濟發展轉型的關鍵時期,地熱能是一種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其開發前景十分廣闊。

        非洲拉丁美洲重要成礦帶遙感地質解譯工作完成

        事件:11月,中國地調局航遙中心宣布完成非洲與拉丁美洲重要成礦帶遙感地質解譯放資料匯交工作。項目組基本掌握了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區主要地層、巖漿巖、構造和礦產等分布及其遙感影像特征,圈定了非洲和拉丁美洲重要成礦帶,基本掌握了重要成礦帶主要地質特征、成礦特點和成礦規律分析,圈定了服務于礦權登記的可供地質礦產勘查的戰略選區。

        點評:該成果為全球遙感地質礦產解譯技術標準編制提供了基本素材,為有關部門和中國地質調查局宏觀部署和組織實施礦產資源“走出去”戰略提供了決策依據,為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境外礦產資源勘查和開發提供了指導,為國家在境外礦產資源勘查特別是緊缺礦產資源勘查工作的宏觀部署提供了技術支撐。

        2015年地質礦產調查評價項目計劃重點突出“服務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

        事件:12月1日,國土資源部第31次部長辦公會明確提出,2015年地質礦產調查評價專項工作要重點突出“服務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的要求,按照“358”目標確定項目,服務于中央制定的重大發展規劃,用科技創新推動地質找礦工作取得突破。

        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2015年地質礦產調查評價專項項目計劃建議。該建議進一步調整并優化了各類地質調查工作的目標任務,確定了4個基本內容框架,即以地質填圖為核心的基礎地質調查、以摸清家底和戰略探索為重點的礦產資源調查評價、以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和水資源調查評價為重點的環境地質、以數據集成處理與發布為主線的地質資料信息服務。

        點評:隨著我國資源對外依存度不斷增加,業界人士越來越關心能源資源安全問題。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無論是增加國內能源有效供給、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還是控制能源消費總量,推進國際能源互利合作,都離不開摸清家底。此次部長辦公會提出的要求正切合了這種需求。


        手機撥號
        2012视频免费观看大全,黄色福利导航,久久精品一偷一偷国产,影音先锋欧美性
        <address id="ltvjh"></address><form id="ltvjh"><th id="ltvjh"><th id="ltvjh"></th></th></form>
          <noframes id="ltvjh">

              <noframes id="ltvjh">
              <noframes id="ltvjh">